因為不知該如何經營粉絲群,所以我的腦在燒。
昨天的作業-粉絲群預期經營簡報,對於平時只會follow跟按讚的我,其實有些燒腦,不知從何下手,只好尋求google大神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完成一份陽春簡報。反向思考,其實我認爲像這樣「在未得到授課內容之前,先自行找資料做簡報」訓練,對於一個接觸新領域的人來說會有些手忙腳亂,但在簡報時,可以聽取別人不一樣的想法,以及獲得聽者對於自己簡報的建議與疑問,在這個訓練中是一個好的回饋。踏出經營粉絲群的第一步!寫一篇可以帶給讀者畫面並引起共鳴的文章
老師:「文字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這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的確,文字可以讓人充滿正能量,卻也能化作一把利刃傷人。這也顯現出文字描述能力在撰寫文章的重要性,一篇可以供給讀者鮮明畫面及故事的文章,如同體驗一趟文字旅行。
![]() |
上課講義1-文字旅行之體驗 |
「標題」如同人的外貌及身上散發的氣質,會抓住讀者注意力並引起讀者想點進去看內容的興趣。因此,在茫茫「文」海中,並且在讀者只要3秒就會滑過畫面的挑戰下,若是標題下得好,就有機會讓讀者停留。例如範例2,以反問方式讓早已認為「無糖綠茶即是健康代表」的讀者大眾們引起好奇心,並在心中murmur著,「咦!無糖綠茶沒有比較健康嗎?」一開始先衝撞出矛盾點,再以「知名大學研究結果」替這個矛盾點背書加強力道,讓讀者點入文章觀看原因,而我就是會點入觀看者之一。👀
![]() |
上課講義2-標題 |
「內文」則像是一個人的內涵,當被外貌吸引後,大多會想近一步了解這個人腦袋裡裝了什麼知識,如同讀者想探索文章欲傳達的資訊,並撫平其心中因標題而引起的好奇心。此時,淺顯易懂的內容對讀者來說是比較好吸收的,例如運用圖片加註簡單說明、將文謅謅的專有名詞轉換成可在腦中出現畫面的白話文、把過大過小的數字換算成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計算的事(10噸重寶特瓶可疊成3棟101大樓)等等,如果可以把一件事情簡單明瞭地做好,誰又會想把它弄成複雜的事呢?
「結尾」是要跟讀者暫時說掰掰的時候到嚕!?喔!不是不是!也不全然是說掰掰,這是可幫助讀者再次回想以上說過內容的階段,可用「條列方式」列出精華中的精華,讓讀者可方便抄寫筆記或者加深印象。此外,在文章下方還可標註其他相關文章連結作延伸閱讀,並促使讀者採取行動變為粉絲或分享文章,達成最終目的。
最後的思考: 分享你這篇文章 會提升我(讀者)的社交價值嗎?
老師拋出的這個問題,我覺得蠻有意思,同樣身為讀者(FB重度使用者)的我來說,其實我很少分享文章,並不是因為我不認為此篇文章沒有分享的價值,而是顧慮分享後的按讚數 (也就是回饋並不高)。我思考過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跟我一樣熱衷關注某種議題的的朋友不多。第二、我發現大多FB好友僅會對「自拍美照」有反應,按讚像是給你一個鼓勵,但對於分享人生議題、偉大事蹟什麼的文章根本沒興趣。第三、有大多數FB好友認為滑FB佔掉太多時間,因此已經鮮少使用FB。因此,「分享文章」是否能提升我的社交價值,以我個人情況來說,是不顯著的。
to be continued👋
1 意見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