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0 _ 思考一下,產品百百種,用戶為什麼要選你的呢?

By Jouyu - 3月 17, 2019

選產品好似選伴侶一樣

圖1
   選選選,選產品好像選自己另一半一樣,通常,會有幾個類型作為考慮方向,如圖1分析了5個層面。

   第一層感知,就像是「人的外貌」。有句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顯現出「外表」決定了你給外界的第一印象。雖然這話看似有點現實,可是,有誰會喜歡外表邋遢的人呢?

   第二層角色,與人相處的應對,第一印象或許你會覺得這個人脾氣很好,但實際相處之後,發覺這個「好脾氣」給你的感受卻是「沒主見」,所以還是要實際相處過後才會知道。

   第三層資源,脫離社會新鮮人身份,之後注重的開始會是錢跟人脈,這些資源將會在人生與職涯扮演重要的角色,如同產品要提供什麼樣的內容,藉此幫助你完成後續計畫。
 
   第四層能力,一個人的軟硬實力,如同產品提供特定的功能,而這個功能是要能夠達成使用者想完成的目標。
 
   第五層定位,這個定位對一個人來說,就是設定並且追求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產品也是如此,生產者想要製作一項產品,就必須思考產品的核心定位-想解決誰的問題?而使用者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以上聽完講師的內容後,我個人「對於一個人如何選產品」也有一些想法。

小結:

1. 本身喜好與習慣使用者起初會根據本身的喜好習慣與需求去挑選產品,例如有人喜歡簡潔有力、方便使用的app,有人喜歡畫面炫麗、使用起來覺得很好玩的app。


2. 流行趨勢: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影響力,社群平台興起後,影響力變得更廣更強,當然,有一個app爆紅後,不免俗地會影響你我跟風下載,想去探究這個爆紅app到底有什麼迷人之處。例如,旅行青蛙,我也是因為新聞、follow的部落客及身邊朋友在玩,才知道這個app,好奇之下下載試玩。起初,覺得app整體畫風很可愛,而且青蛙角色的設定一方面覺得可愛,一方面覺得這隻青蛙也太傲嬌任性了吧😏(因為都不知道他何時會回來),不過,我記得我大概只玩了一星期就卸載了,原因是自己本身就不習慣花時間在遊戲上,另外一直進入app看青蛙回來了沒,看久也就無感了。


3. 好習慣與需求會隨著年紀增長與歷練而改變:人的思考邏輯會隨著年紀增長與歷練改變,而喜好習慣與需求也是如此。當一個人使用的app變多時,等於他的使用習慣與app的磨合經驗變多,使用者會透過這些經驗,開始思考真正他想要的功能是什麼。


課外分享」- 面試的意義

   還記得之前邀請的Kika GM - Craig Kuo嗎?講師與我們分享那天中午與他用餐時,向他請教關於面試新人的問題。Craig Kuo表示,面試,是一個雙方提供誠意的方式,應試者投履歷至一間他有興趣(認為這家公司除了可以幫他解決生活所需要的金錢,以及看好工作前景)加入的公司,而公司也因為對他的履歷有興趣,認為可能可以借重他的專業能力幫助公司,進而安排面試。

   關於面談,有應徵工作經驗的你我,一定能明白理解你我之所以工作,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需要賺公司的錢過生活,滿足馬斯洛需求理論最基層的生理需求,最理想的情況是工作可以與興趣結合,成就自己人生目標。自己也得試站在公司角度來想,我能提供甚麼以及為公司帶來什麼價值,是勞力?還是專業知識能力?

   Craig Kuo提供「四個一」可以幫助你我思考,明確表達你想怎麼提供價值給公司。我想就是將時間切成四個單位,讓人有明確的思考方向去計畫要達成的進度,蠻值得你我作為參考的方法。

    「一」天
    「一」星期
    「一」個月
    「一」年

to be continued👋

  • Share:

You Might Also Like

0 意見

技術提供:Blogger.

Day15_魔鬼藏在數據裡!

魔鬼藏在數據裡,那我認為即使提供一堆數據給你,你必須有辦法在這些數據裡,分析、挖出對你有幫助的「細節」,否則,在你面前它就只是一堆數據。 第一隻羊/領頭羊/狼 有使用者就會開始產生使用數據(資料),那要如何建立使用者?產品完成後的第一批用戶就是 第一隻羊 ,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