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產品好似選伴侶一樣![]() |
圖1 |
第一層感知,就像是「人的外貌」。有句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顯現出「外表」決定了你給外界的第一印象。雖然這話看似有點現實,可是,有誰會喜歡外表邋遢的人呢?
第二層角色,與人相處的應對,第一印象或許你會覺得這個人脾氣很好,但實際相處之後,發覺這個「好脾氣」給你的感受卻是「沒主見」,所以還是要實際相處過後才會知道。
第三層資源,脫離社會新鮮人身份,之後注重的開始會是錢跟人脈,這些資源將會在人生與職涯扮演重要的角色,如同產品要提供什麼樣的內容,藉此幫助你完成後續計畫。
第四層能力,一個人的軟硬實力,如同產品提供特定的功能,而這個功能是要能夠達成使用者想完成的目標。
第五層定位,這個定位對一個人來說,就是設定並且追求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產品也是如此,生產者想要製作一項產品,就必須思考產品的核心定位-想解決誰的問題?而使用者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以上聽完講師的內容後,我個人「對於一個人如何選產品」也有一些想法。
小結:
1. 本身喜好與習慣:使用者起初會根據本身的喜好習慣與需求去挑選產品,例如有人喜歡簡潔有力、方便使用的app,有人喜歡畫面炫麗、使用起來覺得很好玩的app。
2. 流行趨勢: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影響力,社群平台興起後,影響力變得更廣更強,當然,有一個app爆紅後,不免俗地會影響你我跟風下載,想去探究這個爆紅app到底有什麼迷人之處。例如,旅行青蛙,我也是因為新聞、follow的部落客及身邊朋友在玩,才知道這個app,好奇之下下載試玩。起初,覺得app整體畫風很可愛,而且青蛙角色的設定一方面覺得可愛,一方面覺得這隻青蛙也太傲嬌任性了吧😏(因為都不知道他何時會回來),不過,我記得我大概只玩了一星期就卸載了,原因是自己本身就不習慣花時間在遊戲上,另外一直進入app看青蛙回來了沒,看久也就無感了。
3. 喜好習慣與需求會隨著年紀增長與歷練而改變:人的思考邏輯會隨著年紀增長與歷練改變,而喜好習慣與需求也是如此。當一個人使用的app變多時,等於他的使用習慣與app的磨合經驗變多,使用者會透過這些經驗,開始思考真正他想要的功能是什麼。
「課外分享」- 面試的意義
還記得之前邀請的Kika GM - Craig Kuo嗎?講師與我們分享那天中午與他用餐時,向他請教關於面試新人的問題。Craig Kuo表示,面試,是一個雙方提供誠意的方式,應試者投履歷至一間他有興趣(認為這家公司除了可以幫他解決生活所需要的金錢,以及看好工作前景)加入的公司,而公司也因為對他的履歷有興趣,認為可能可以借重他的專業能力幫助公司,進而安排面試。
關於面談,有應徵工作經驗的你我,一定能明白理解你我之所以工作,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需要賺公司的錢過生活,滿足馬斯洛需求理論最基層的生理需求,最理想的情況是工作可以與興趣結合,成就自己人生目標。自己也得試站在公司角度來想,我能提供甚麼以及為公司帶來什麼價值,是勞力?還是專業知識能力?
Craig Kuo提供「四個一」可以幫助你我思考,明確表達你想怎麼提供價值給公司。我想就是將時間切成四個單位,讓人有明確的思考方向去計畫要達成的進度,蠻值得你我作為參考的方法。
「一」天
「一」星期
「一」個月
「一」年
to be continued👋
0 意見